月度观点

市场精选1号基金经理点评 2025年5月

发布时间:2025-06-09

一、国内经济:内外需交织,政策托底稳预期

近段时间,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讨论持续升温。从内需波动到外部环境变化,从价格信号传导到政策组合拳频出,整个经济系统正如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”般,在周期中不断自我调节与修复。

(一)生产端:部分行业亮眼,整体动能仍需巩固

从供给侧来看,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放缓,显示整体生产动能尚未全面恢复。但结构性亮点依然突出,特别是运输设备制造业、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保持高景气度。汽车产业依然是逆势中的“顶梁柱”,产量增速维持高位,反映出产业链协同与市场需求尚处于良性循环阶段。

这显示出中国制造的韧性在某些重点行业中仍在发挥“定海神针”作用。然而,其他行业的疲软也不容忽视。这种结构性分化,或许是中国经济当前最真实的写照。正所谓“冰火两重天”,结构调整仍在路上,短期内仍难以全面企稳。

(二)需求端:内外需交错,家电“以旧换新”成亮点

1、外需——关税博弈中的韧性

尽管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再起,尤其在部分商品关税陡然上升后,对出口有所拖累,但整体出口数据仍好于预期。这反映出外贸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弹性与调节能力,亦显示我国出口结构已较以往更加多元与高端。预计5月中美经贸关系边际缓和后,出口增速有望重回上行轨道。 

2、内需——政策刺激下的冷热不均

消费方面,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略有回落,反映出居民消费信心仍在恢复过程中。结构上看,受“以旧换新”政策推动,家电、通讯器材(尤其是智能手机)等消费品表现亮眼。但汽车类商品消费疲软,降价潮反而未能有效刺激需求,折射出消费者对后续价格预期更趋谨慎。

正如俗话说,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,消费并非单靠价格下调即可激发,信心与预期才是更关键变量。  

(三)价格端:CPI持稳略升,PPI拖后腿

在价格层面,4月CPI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,但环比由负转正,主因是食品价格反弹与服务类价格回升,反映出节后生活服务需求增加。出行、餐饮等价格温和上涨,是恢复性消费的外在表现。

但PPI方面,4月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,环比持平。这背后是大宗商品价格走软的结果,尤其原油与煤炭的价格调整对工业品价格带来拖累。同时,尽管下游价格有温和回升,但整体工业企业利润修复依旧缓慢。

在此背景下,企业定价权仍显薄弱,“上游原料贵、下游产品贱”的两头挤压格局尚未根本扭转。

(四)信用与货币:社融高位放缓,信贷结构偏弱

金融系统的数据变化亦值得关注。4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仍属多增,但经季调后环比增长出现明显放缓。原因可能在于外部需求减弱、财政发力趋缓,以及企业融资意愿不强。


银行贷款方面,人民币贷款同比出现减少,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依旧偏弱,反映出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。而银行票据融资冲量现象仍在,说明金融体系内的“虚高”成分仍需警惕。

货币供应方面,M1增速小幅回落,一方面与企业盈利承压有关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流动性投放转为保守。这背后折射出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偏弱的心理博弈。

正如古语所言,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货币如水,关键不在于流多少,而在于流向是否合理。

(五)投资端:三大类均显疲软,房地产压力未减

1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出现下滑,三大类投资领域均表现不佳:

•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,可能与出口不确定性及盈利能力下降有关;
•基建投资乏力,尽管前期专项债发行有所提速,但项目落地周期长,短期内尚难转化为经济增量;
•房地产投资继续下行,降幅明显扩大,“以价换量”趋势延续,销售回款承压,开发商信心依旧低迷。

房地产市场依然是目前最难撬动的“压舱石”,其信用收缩效应正在影响上下游产业链与地方财政。

(六)政策发力:以稳为主,定向滴灌

面对经济的复杂局势,“一行一局一会”多部门协同发力,出台一系列政策稳定市场预期。当前政策信号可归纳为三大方向:

1. 稳增长项目密集落地

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公开表示,已在核电、铁路等领域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,全年拟投总规模达3万亿元,涉及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新基建等关键领域,显示出“逆周期调节”思路清晰。

2. 货币政策定向宽松

央行继续推进降准降息,推出5000亿元“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”,意图推动特定消费场景恢复。从“宽货币”走向“准财政”,这类政策组合更贴近实际需要。

3. 资本市场改革提速

证监会修订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》,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;同步优化公募基金收费机制,意图提升投资人回报与市场信心。这些政策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活力与投资端质量。

此外,房地产金融政策也在调整中,金融监管总局明确将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,为房地产市场稳定注入新活力。

(七)总结与展望:政策托底中的信心重建之路

综合来看,当前国内宏观经济仍处于筑底修复阶段。外部冲击尚未散去,内部结构调整仍在持续。需求恢复尚需时日,价格体系亦未完全理顺,信贷数据与投资活力均显示出市场主体信心不足。

不过,从政策层面来看,调控思路愈发灵活、聚焦实体,政策力度虽未“大水漫灌”,但精准滴灌、稳步推进已成共识。

正如凯恩斯所说:“在长期内我们都将死去,但在短期内,政策决定命运。”眼下,我们比以次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性与耐心,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中寻找到推动增长的“杠杆点”。

未来,若能稳住地产、提振消费、激活投资与科技创新动能,中国经济依然有望走出“低谷徘徊期”,迈入“结构升级期”。


二、海外经济

(一)美国:经济边际走弱,长期通胀预期回升:阴云与韧性并存的宏观图景

作为全球经济的“晴雨表”,美国经济的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。2025年第一季度,美国经济表现出一定的边际走弱迹象,但也不乏亮点和支撑点,体现出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复杂格局。

1、净出口成主要拖累,私人投资独木撑局

根据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美国经季调后的GDP环比折年率为-0.20%,其中净出口对GDP的拖累达到惊人的-4.90%。这一数字说明外贸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复杂的大背景下,已成“失速列车”,对美国经济形成较大负面影响。

但在“危中有机”的背景下,美国的私人投资却表现出十足的韧性,环比拉动率达3.98%。这说明尽管外部环境不利,企业信心和资本支出依旧保持活跃,成为本轮经济动荡中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2、消费占比微升,内需支撑未失

民以食为天,消费历来是美国经济的主引擎。2025年一季度,消费在GDP中的占比由上一季度的69.12%上升至69.37%。尽管增幅仅有0.25个百分点,却在经济疲软之际传递出稳定信号。

这一小幅上升说明,美国家庭部门在劳动力市场尚未明显走弱的前提下,仍有一定支出能力和意愿。但也需警惕后期信贷环境收紧、通胀粘性上升对消费信心的反噬效应。

3、制造业指标走弱,工业基础面临考验

4月的制造业数据揭示出“风雨欲来”的苗头。美国核心资本品新订单同比增速从3月的2.43%下滑至1.00%;环比更是由0.29%转为-1.32%。与此同时,耐用品订单剔除国防后也经历大幅放缓,同比增速从3月的10.45%暴跌至4月的2.80%;环比更是从8.98%滑落至-7.50%。

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”这些数据反映出制造业投资情绪的减弱,企业对未来盈利预期的谨慎,及可能受制于高利率环境和供应链持续紧张的多重制约。

4、能源与重工业数据分化,经济结构性矛盾显现

2025年3月,美国净发电量同比增速从2月的5.69%回落至2.94%,显示能源需求增速放缓。而与此同时,美国粗钢产量在5月24日当周同比增长2.00%,较此前一周上升1.4个百分点,出现逆势回升。

电力和钢铁,一软一硬的背后,是不同产业周期与需求弹性的反映。这种结构性分化表明,美国经济并非全面疲软,而是在“结构重组、产业转型”的节点上遭遇阶段性阵痛。

5、通胀预期走势分化,市场预期混沌不明

截至5月30日,美国5年期通胀预期为2.29%,较前一周下降1BP;而10年期通胀预期则为2.34%,上升1BP。短期与长期通胀预期的分化,反映出市场对未来通胀路径的认知存在不确定性。

在高利率延续的背景下,美联储如何平衡增长与物价,将是未来政策取向的关键。而市场则在这种“雾里看花”的状态下,显得尤为谨慎。

6、PMI反弹释放积极信号,制造业企稳可期

值得关注的是,美国5月Markit制造业PMI从4月的50.2上升至52.3,提升了2.1个百分点。PMI作为先行指标,意味着制造业可能在经历前期调整后逐步企稳。

“潮起潮落乃常态,风平浪静非久矣。”美国制造业或许正在穿越低谷,为下半年的经济恢复积蓄动能。


(二)欧洲经济景气指数微升,钢铁产量同比回落

2025年4月,欧盟28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.77%,降幅较3月扩大2.63个百分点。粗钢产量的回落,反映出制造业复苏仍面临挑战。然而,在此背景下,5月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却小幅上行1个百分点至94.8%。虽然仍低于荣枯线,但这一反弹说明企业与消费者信心正逐步修复,欧洲经济正在试图“拨云见日”。

经济景气指数的上扬可能与服务业回暖、出口改善有关。尽管钢铁等传统产业仍显疲软,但从消费者信心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改善来看,欧洲正从“滞胀”的边缘缓步回归常态。正如古语所云,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欧洲的复苏也注定不会一蹴而就。


三、我们的投资方向及策略

4月美国宣布的“关税对等”政策,对资本市场造成震荡。然而到了5月,中美双方又分别下调已加关税,极大地缓解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。

我们相信,2025年的全球贸易格局或迎来自2018年以来新变化。历史上,每一次贸易摩擦都会带来行业格局的重塑,也会创造新的机遇。中国在2018年首轮中美贸易战中,虽然对美出口占比从高点的19%降至15%,但出口贸易品全球市场份额不减反增,凸显中国面对外部冲击极大韧性。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,中国企业仍在坚定推进创新与全球化,优秀企业终将穿越周期,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市场短期或有波动,但长期信心不变。市场精选产品将延续“好行业、好生意、好公司、好价格”的选股原则,积极面对当前局势,聚焦具备核心竞争力、全球化布局完善的优秀企业,共同穿越周期,迎接长期价值的回归。

当前资本市场整体市场估值偏低,这有利于构建长期稳健的投资组合,长期看,投资赔率较有吸引力,中国经济长期调结构的大浪潮中,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,基于不能产业发展周期的视角,相信存在不少长期回报可观的投资机会。我们依然看好方向:(一)弱周期链:公用事业、环保、医药生物、零售商超、食品饮料、交通运输;(二)金融发力链:银行、保险;(三)出海具备全球化竞争力公司:工程机械、电气设备、家电、汽车、家具;(四)行业可能出现一定改善:农林牧渔、建筑装饰。




基金经理投资思考:

别让优势成“过去式”,竞争优势从何而来?

在人类商业文明的长河中,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引发一轮企业的兴衰更替。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浪潮,商业世界始终遵循着“物竞天择”的残酷法则。正如热带雨林中植物为争夺阳光而拼命向上生长,现代企业也在技术颠覆、模式创新与消费者心智的博弈中激烈角逐。诺基亚、柯达、雅虎等曾经的行业巨头,因未能顺应时代变革而陨落,印证了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 的商业真理。在今天这个技术迭代加速、消费需求多变的时代,企业唯有主动进化,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稳立潮头。


(一)商业丛林的生存真相:停滞即死亡

商业世界如同一片暗藏危机的丛林,每个企业都是努力生存的“奔跑者”。2000 年代初,诺基亚以近40% 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傲视群雄,却在智能手机时代因固守塞班系统而错失转型良机。当苹果带着触控屏和应用商店颠覆行业时,诺基亚的市场份额短短几年跌至个位数,最终被微软收购。这正如森林中跑慢的鹿群难逃狼吻,企业一旦停止创新,等待它的只能是被淘汰的命运。

反观苹果公司,自2007 年推出iPhone 以来,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。通过iOS 生态闭环、年度新品迭代和极致用户体验,苹果构建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。截至2023 年,其全球活跃设备超20 亿台,AppStore 累计营收达 3200亿美元。数据背后,是苹果持续奔跑的 “猎豹” 精神 ——只有主动拥抱变化,才能在商业丛林中持续领跑。


(二)竞争优势:企业的核心王牌

所谓竞争优势,是企业在市场博弈中的核心壁垒。它既可是成本控制的极致效率,亦可是技术创新的颠覆力量。我们需要透过具体案例看看企业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王牌。

成本优势:沃尔玛的省钱哲学

在零售行业,成本控制是生存的核心竞争力。沃尔玛通过全球供应链优化,将“天天低价” 策略发挥到极致。其采购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筛选供应商,配合 “卫星 +卡车” 物流网络,将商品从工厂到货架的时间缩短 30%。一瓶可乐在普通超市卖3 元,沃尔玛却能以2.5 元销售,背后是年销15 亿瓶的规模效应和大数据定价策略。2023年,沃尔玛以 6113亿美元营收连续 9年位居世界 500强榜首,印证了 “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竞争力” 的商业逻辑。

产品优势:戴森的技术颠覆

戴森用技术重新定义了吹风机的价值。创始人詹姆斯・戴森耗时5 年、拆解4000 个原型,研发出转速达11万转/分钟的无刷电机,将吹干头发的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,同时以60℃恒温技术保护发质。“空气倍增技术”让进风口1份空气喷出3份气流,实现低温速干。极端测试显示,戴森吹干湿发的发质损伤比普通吹风机低75%。凭借这些黑科技,戴森吹风机以3000元高价占据全球高端市场70% 份额,2023年营收160亿英镑,技术溢价成为其核心壁垒。

品牌优势:可口可乐的符号革命

可口可乐用137 年将普通糖水打造成“快乐符号”。从1923 年绑定圣诞老人形象,到1971年《山顶上的合唱团》广告传递和平理念,再到,全球每秒2023年“无标签”瓶身倡导真实生活,可口可乐始终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情感认同。数据显示卖出2万瓶可乐,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营收逆势增长5%,876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背后,是“喝可乐= 美好生活”的潜意识认知。品牌,成为其最难以复制的护城河。


(三)优势陷阱:昨天的护城河,今天的绊脚石

商业史上,“优势成瘾”往往是企业衰落的开端。柯达曾以 1 万多项专利构筑胶卷帝国,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80%,却在数码相机浪潮中陷入“创新者的窘境”—— 工程师早在1975 年就研发出第一台数码相机,却因担心冲击胶卷业务被雪藏。2012年破产清算时,其 CEO的忏悔振聋发聩:“我们太擅长制造胶卷,却忘了时代的相机早已不需要胶卷。”

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揭示了更残酷的真相:标普500 强企业平均寿命从1950 年代的60 年骤降至如今的20 年不到。雅虎的陨落更是典型案例:2000年其市值达 1280亿美元,是谷歌的 4倍,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固守门户网站模式,拒绝收购初创公司 Instagram和 WhatsApp,最终在2020 年以30 亿美元贱卖。这些教训如同警钟:曾经的护城河若不持续修缮,终将变成困住自己的高墙。优势从来不是永恒的铠甲,而是需要不断打磨的利剑—— 就像水果保鲜需要持续呵护,企业优势也需在迭代中保持生命力,否则终将在时代变革中腐坏变质。


(四)持续进化:让优势保鲜的密码

优势并非一劳永逸的资本,而是需要持续灌溉的土壤。在商业环境快速变迁的当下,企业唯有将进化融入基因,才能让竞争优势在动态调整中持续保鲜。

小步快跑,迭代为王

亚马逊以“两个披萨原则”(会议人数不超过两个披萨能吃饱的规模)打造敏捷组织,将 “迭代” 融入企业基因。从1995年上线图书销售开始,这家公司以年均推出1000多项新功能的速度进化——2002 年推出AWS 云服务(当时仅是电商业务的“副产品”),2014 年发布智能音箱Echo(最初仅用于语音控制播放音乐),2023年推出生成式 AI服务 Bedrock。这种“流水不腐” 的思维,让亚马逊从单一电商平台蜕变为覆盖零售、云计算、硬件、内容制作的科技帝国。数据显示,其云服务 AWS营收从 2015年的 79亿美元飙升至 2023年的 801亿美元,占公司总营收近三分之一,印证了 “持续微创新积累成颠覆式变革”的商业逻辑。

创新破局,主动求变

Netflix的转型堪称 “凤凰涅槃”。2000年,当创始人里德・黑斯廷斯带着 “用 5000万美元卖身 Blockbuster”的提议被拒时,这家邮寄 DVD的公司正面临流媒体浪潮的冲击。面对用户对 “画质模糊、片源稀少”的质疑,Netflix 做了两个关键决策:一是2013 年押注1 亿美元制作《纸牌屋》,成为首家自制内容的流媒体平台;二是2016 年宣布全面放弃DVD 业务,Allin 流媒体。这场 “刮骨疗毒” 式的变革历经阵痛,却换来了用户规模的爆发 ——从 2010年的 2000万用户增长至 2023年的 2.38亿,市值突破 2000亿美元。正如乔布斯所言:“创新区分领导者和跟随者”,Netflix用原创内容构建的护城河,重新定义了全球娱乐产业的规则。

组织敏捷,快速响应

ZARA 的母公司Inditex 将“敏捷” 刻进供应链血液。疫情初期,其西班牙工厂两周内完成生产线改造,从服装制造转向口罩和防护服生产,3个月内线上销售占比从 14%跃升至 44%。更值得称道的是其“极速供应链”:设计团队捕捉到巴黎时装周的流行元素后,14天内即可完成设计、打样、生产到门店上架,比传统快时尚品牌快 3个月。这种 “兵无常势” 的应变能力,源于其 “垂直整合 +数据驱动” 的模式 ——总部通过门店实时销售数据调整生产计划,80%的面料提前染色备库,确保设计迭代如 “快刀斩乱麻”。数据显示,ZARA的库存周转率比 H&M高 30%,滞销库存占比低于10%,在行业寒冬中展现出超强韧性。


(五)护城河的终极形态:构建多维竞争系统

美的集团以技术、品牌、成本“铁三角” 构建护城河,成为家电行业标杆:

技术护城河:美的如何凭借技术创新筑牢行业壁垒?

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,美的以“技术先行” 策略构建护城河。近 10 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 亿元,2024年研发费用达 160亿元,同比增长超 10%,推动全球专利申请量突破15 万件,专利授权量超9 万件,位列全球第八。其核心部件研发尤为亮眼:美芝集成式变频转子压缩机尺寸减小20%-30%,装柜量提升25%,逆重力回油技术保障运行可靠性;威灵电机推出高效节能产品,成为行业标杆。在智能家居领域,美的构建物联网生态,通过APP 实现设备远程操控与场景化联动,工业互联网布局亦为长期增长储能。

品牌护城河:美的如何在全球市场树立强大品牌形象?

美的以“全维度渗透” 策略塑造品牌力:国内市场家喻户晓,海外覆盖 200多个国家,海外营收占比 41.3%。高端品牌COLMO 以“科技 + 设计”切入万元市场,用户价格敏感度比大众机型低 40%,成功破局高端壁垒。国际营销上,赞助温网公开赛提升曝光度,针对不同市场推出定制化产品—— 如欧洲市场内置本地生活应用,拉近与消费者距离。数据显示,其重点海外市场认知度持续攀升,逐步与国际品牌比肩。

成本护城河:美的怎样通过供应链与管理优化降低成本?

美的以“规模 + 效率”双轮驱动控成本:年营收超 4000 亿元形成采购议价优势,核心原材料采购成本压低5%-10%,美芝压缩机、威灵电机等自研部件自给率超60%,降低对外依赖。数字化管理方面,“632”系统打通业务流程,自动化工厂使生产效率提升 30%,智能物流减少人工成本;美营销平台缩短销售链条,2024年毛利率达 28.84%,较2013 年提升5 个百分点,成本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


(六)竞争是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

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・韦尔奇曾说:“如果外部变化速度超过内部变化速度,企业末日不远。”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安全区,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存者。诺基亚的陨落与苹果的领跑、柯达的破产与美的的多维护城河,都在揭示同一个真理:优势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;护城河不是静态的城墙,而是动态的河流。未来的商业竞争,将是“快鱼吃慢鱼” 的速度之战,唯有如竹子般不断拔节生长,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。毕竟,在商业的马拉松赛道上,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勇于自我革新的 “长跑者”。




× 需要进行身份验证
用户名:
密 码:
请联系ir@fangyuanam.com获取用户名和密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