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度观点

市场精选1号基金经理点评 2025年6月

发布时间:2025-07-11

一、国内经济:在韧性与挑战中平稳修复

2024年进入中后程,中国经济运行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之间展现出复杂图景。一方面,内需乏力、房地产下行、价格水平持续低迷,成为掣肘复苏的主要障碍;另一方面,制造业回暖、服务消费走强、出口韧性犹存,支撑起整体经济的底盘。在诸多变量交织之中,正所谓“行稳方能致远”,我们需从多维度剖析,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真实图谱。

(一)生产端:生产保持韧性,“两新”政策与“抢出口”齐发力

5月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8%,尽管较4月回落0.3个百分点,但在“两新”(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)政策持续释放与出口抢跑的共同作用下,生产依旧稳中有进。制造业数据中透露出的“硬实力”令人侧目:6月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49.7%,虽仍在荣枯线下方,但已连续两月改善。新订单与生产指数双双回升至50%以上,印证供需两端开始回暖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建筑业在6月表现亮眼,商务活动指数攀升至52.8%,其中土木工程指数高达56.7%,反映出当前基建施工节奏正处高位,堪称“顶梁柱”般支撑供给端景气度。

(二)需求端:消费“挑大梁”,投资后劲不足

俗话说: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在中国经济中,“需求”正是这场战役的“粮草”。

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.4%,为2024年以来新高,主要受益于“以旧换新”、618购物节提前预热及节假日拉动等因素。这一消费回暖,不仅显示出政策见效,也折射出家庭部门消费信心的阶段性修复。

但与消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投资增速持续放缓。1-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.7%,剔除地产后为7.7%,均较前月回落0.3个百分点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至-10.7%,跌幅扩大,显示出房地产市场仍处探底阶段。更为严峻的是,制造业投资增速降至8.5%,为2023年12月以来新低,或与国际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相关。

基建投资虽依赖政策推动有所支撑,但难以形成“乘数效应”,更像是一种“托底”而非“提振”。  

(三)外贸与物价:出口有韧性,通缩隐忧难除

5月出口同比增长4.8%,延续正增态势,反映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依然稳固。但其中对美出口下降幅度扩大,说明中美贸易摩擦仍未消弭。6至7月虽有阶段性支撑,但随着两项关税暂缓期到期,后续出口可能面临压力。

与此同时,物价数据持续偏弱。5月CPI同比仍为-0.1%,连续第四个月负增长,表明国内整体需求依旧偏弱;PPI同比降幅扩大至-3.3%,说明工业品出厂价格依然处于收缩区间,或受能源价格下行及基建开工推迟影响。核心CPI虽连续三个月转正,但涨幅仅为0.6%,反映出服务消费尚未完全恢复。

当前价格形势背后折射出深层问题:通缩预期对企业、居民投资与消费行为形成压制,若不加以遏制,可能演变为更长期的经济低迷风险。

(四)金融支持:财政靠前发力,信贷结构承压

5月社融增量为2.29万亿元,同比多增2271亿元,但主要贡献来自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。其中,政府债券新增1.46万亿元,同比大增2367亿元,显示出财政政策延续前置发力节奏;企业债券新增1496亿元,或受低融资成本及政策支持影响。

然而,信贷数据则不容乐观。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元,同比少增3300亿元;信贷增速录得7.1%,环比回落0.1个百分点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,企业中长期贷款已连续两月同比少增超1500亿元,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不强,企业投资意愿仍处低位。

金融是经济的血脉,血液流动不畅,说明根本性问题仍需更强政策协调与信心修复。

(五)展望与思考:韧性可见,隐忧未解

从总体来看,5月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,二季度GDP有望冲击5%的增速目标。但在亮眼数据背后,我们也应保持清醒:消费虽在修复,但内生动力仍不稳固;投资动能减弱,尤其房地产与制造业仍是短板;外需环境依旧充满不确定性,物价低迷背后则是更深层次的内需疲软。

正如老子所言: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音希声。”经济运行中的复杂与多元,不应仅看表面强弱,而应洞察趋势与逻辑。

2025年将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一年。后续政策应更加注重激发消费活力、修复企业信心、稳定外贸预期,同时继续强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导向。适时推出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,将是保持经济向好势头的关键。


二、海外经济:海外制造业显现分化,美联储“按兵不动”的深意何在?

在纷繁复杂的全球经济图景中,制造业如同“经济的温度计”,时刻反映出供需冷热与政策成效。近期公布的海外PMI数据、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动向以及中美贸易议题交织,为我们揭示了未来数月宏观经济的走向。这些信号,如灯塔般,指引着我们在不确定的大潮中拨开迷雾,寻找方向。

(一)全球制造业:一边萎缩一边反弹,冷热不均

根据iFinD最新数据,5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录得49.6%,较前值回落0.2个百分点,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50%。这一细节信号值得重视——意味着全球制造业整体已步入收缩区间,且逐步显现出贸易壁垒的负面效应。俗话说,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关税等逆全球化趋势正在逐步侵蚀制造业底盘。

但具体到各大经济体,却呈现出明显分化趋势:

美国6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为52.0%,服务业PMI为53.1%,综合PMI为52.8%,虽然环比略有回落,但仍稳居扩张区间,显示出美国经济“稳中有进”的态势。尽管价格压力上升,但内需仍具韧性。

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为49.4%,服务业PMI50.0%,综合PMI为50.2%,依然在扩张边缘徘徊,经济复苏仍显乏力,尤其在制造业方面持续疲软。

日本6月制造业PMI反弹至50.4%,服务业为51.5%,综合PMI上升至51.4%,成为少数从低谷中反弹的经济体,显示出亚洲部分经济体正逐渐适应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新机会。

这组数据勾勒出一个重要趋势:在全球经济调整期,不同区域的发展节奏与结构分化正在加速形成。

(二)美联储“稳”字当头:通胀未除,观望为主

在美联储6月FOMC会议上,联邦基金利率区间继续维持在4.25%-4.50%不变,市场对此早有预期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对经济未来的展望发生了微妙变化:下调增长预测、上调通胀与失业率预期,且将2026年降息次数由2次缩减为1次。

尽管美国总统持续对货币政策施压,联储内部亦出现分歧,但目前仅有两位政策制定者公开表示支持7月降息。可以说,美联储正在用“以静制动”的策略,留足政策回旋空间。毕竟,通胀的尾巴尚未剪断,加之关税谈判悬而未决,贸然行动反而可能引火烧身。

未来几个月,美联储的态度将继续受到多重变量干扰:一是美国大选临近带来的政治博弈;二是伊朗-以色列局势的地缘风险;三是贸易政策与财政法案的落地进程。这些外部因素如“多米诺骨牌”,稍有不慎,便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。

(三)欧洲央行按节奏前行:周期或已接近尾声

与美联储的“按兵不动”不同,欧洲央行则选择了再次出手。6月将三大关键政策利率下调25个基点,为第7次连续降息,宣告其进一步推进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。

通胀方面,欧元区CPI已接近2%的中期目标,但外围经济持续疲软,加之“对等关税”冲击仍在酝酿,迫使欧洲央行不得不提早应对潜在风险。欧洲央行行长甚至表示当前利率已处于“有利位置”,暗示政策空间将受限,未来更多依赖财政刺激。

从当前路径来看,7月暂不调整利率成为高概率事件,而9月则可能迎来新一轮调整,以应对外部冲击。

(四)思辨:下一步,是降息的赛跑,还是通胀的博弈?

从全球三大经济体的政策路径来看,一场悄然展开的宏观博弈正浮出水面。一方面,面对滞胀风险,降息成为刺激手段;另一方面,物价压力犹在,货币宽松可能反被通胀反噬。在此背景下,政策制定者既要“牵牛下坡”,又要“稳住牛车”,可谓进退维谷。

值得深思的是,在通胀、地缘政治、选举周期三重不确定下,全球央行之间的政策节奏将深刻影响资本流向、汇率波动乃至全球资产配置格局。此消彼长之下,谁能笑到最后?还需时间验证。

正如前美联储主席保罗·沃尔克所言:“稳定的货币,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。”在多事之秋,各国央行能否守住“稳”的底线,将是接下来最关键的看点。


三、我们的投资方向及策略

2025年中期A股展望。1、低利率环境下A股估值将受到支撑截止6月24日,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为6.03%,在+1标准差(6.09%)附近,处于过去10年80%分位点水平。展望下半年,资金无风险利率预计仍将延续低位,低利率环境将对A股整体估值水平形成支撑。2、业绩有望带来正面贡献随着9.24以来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增强,叠加基数效应,A股盈利将进一步改善,业绩因素有望对下半年A股运行有望形成正面影响。3、价值重估,结构致胜下半年A股出现系统性机会的可能性不大,结构性价值重估或主导沪深两市运行。重估的动力来自1)国内整体经济的企稳,市场悲观预期的逐步改善;2)中长期资金入市带来的配置需求,同时稳定资本市场的政策定位,使得投资者信心得到提振,并逐步形成基本预期;3)中国在中美大国博弈中被动局面逐步扭转,美联储重启降息。重估的领域我们认为将以A股核心资产为主,但与此同时风险偏好改善背景下,主题交易持续活跃预计仍将是下半年A股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。因此,结构性机会的把握将成为下半年A股投资致胜的关键。

市场短期或有波动,但长期信心不变。市场精选产品将延续“好行业、好生意、好公司、好价格”的选股原则,积极面对当前局势,聚焦具备核心竞争力、全球化布局完善的优秀企业,共同穿越周期,迎接长期价值的回归。


当前资本市场整体市场估值偏低,这有利于构建长期稳健的投资组合,长期看,投资赔率较有吸引力,中国经济长期调结构的大浪潮中,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,基于不能产业发展周期的视角,相信存在不少长期回报可观的投资机会。我们依然看好方向:(一)弱周期链:公用事业、环保、医药生物、零售商超、食品饮料、交通运输;(二)金融发力链:银行、保险;(三)出海具备全球化竞争力公司:工程机械、电气设备、家电、汽车、家具;(四)行业可能出现一定改善:农林牧渔、建筑装饰。



基金经理投资思考:

辩证地看待“会买的是徒弟,会卖的是师傅”:投资决策的双面镜

 在投资圈,“会买的是徒弟,会卖的是师傅”这句俗语能口口相传,绝非偶然。它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投资实战中最让人头疼的一扇门 ——决策复杂度。买入股票,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瞬间的“灵光乍现”。看到某只股票被机构推荐,或者行业出了个利好政策,甚至只是股价走势出现了所谓的“黄金交叉”,不少投资者就敢果断出手。这就好比逛街时看到一件衣服款式新颖,没多想就买了下来。


1、经验之谈的背后:为何卖出被奉为投资真经

但卖出决策完全是另一回事,堪称投资界的“综合大考”。当市场要从牛市转向熊市,卖出操作要求投资者化身 “经济侦探”,既要盯着 GDP、CPI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风吹草动,又得留意央行货币政策是宽松还是收紧;既要分析公司财报里毛利率、净利率的细微变化,又得关注管理层人事变动这些潜在信号。2015年 A股牛市顶点,上证指数突破 5000点大关后,市场情绪一片狂热。但敏锐的投资者从央行连续上调逆回购利率、严查场外配资等动作中,嗅出了风险信号,果断清仓离场。这种综合分析、见微知著的能力,确实不是普通投资者轻易能具备的。

而且,卖出时机对投资收益的影响,用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形容一点不为过。同一只股票,在股价最高点卖出和在次高点卖出,收益可能相差一倍;下跌初期及时止损和犹豫不决后被迫割肉,亏损幅度更是天壤之别。现实中,多少投资者都经历过“纸面富贵” 的无奈,账户浮盈时满心欢喜,想着再涨涨就卖,结果市场风云突变,最后落得个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正是因为卖出决策如此关键又如此艰难,才让这句俗语听起来格外有道理。


2、忽视的基石:买入决策的关键作用不容小觑

然而,如果只盯着“会卖的是师傅”,很容易掉进思维陷阱,忽视了买入环节的重要性。买入就像盖房子打地基,地基打歪了,再华丽的装修也救不了这栋楼。要是在市场高点追涨买入被严重高估的股票,或者因为误判形势入手了没有核心竞争力、业绩持续下滑的劣质资产,即便后续卖出时机把握得再好,最多也就是减少损失,想要实现盈利比登天还难。

2021 年初,新能源、白酒板块涨势如虹,不少股票市盈率高达百倍以上,已经远远脱离了合理估值区间。但在市场狂热情绪的裹挟下,许多投资者无视风险,在高位跟风买入。结果后来板块回调,即便他们在下跌途中果断止损,也避免不了大幅亏损。这就好比在洪水即将来临的时候,非要在低洼地带建房子,再高明的修缮手段也挡不住被淹没的命运。

再者,买入决策本身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。要在成千上万只股票中,找到真正具有投资价值、未来有潜力上涨的标的,需要投资者具备扎实的基本面分析能力,看懂财务报表、行业趋势;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被市场情绪左右。就像伯乐相马,得有一双慧眼,才能从普通马匹中发现千里马。忽视买入环节的重要性,无疑是本末倒置。


3、市场的不确定性:买卖决策共同面对的“黑天鹅”

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,投资者都绕不开一个现实 —— 市场的不确定性。投资市场就像一片变幻莫测的海洋,表面风平浪静,下一秒可能就掀起惊涛骇浪。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,也无法像预言家一样,精准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和资产价格走势。

有时,你根据各种信号判断市场要下跌,果断卖出手中股票,可市场偏偏不按常理出牌,来个超预期反弹,走出一波轰轰烈烈的上涨行情,让你后悔不迭;有时,你经过深思熟虑买入一只看似潜力无限的股票,结果突发黑天鹅事件,公司业绩暴雷,股价一泻千里。2020 年疫情爆发初期,全球股市暴跌,美股十天内四次熔断,无数投资者恐慌抛售。但谁能想到,在各国央行大规模放水救市政策刺激下,股市迅速止跌回升,上演了一场惊天逆转。那些提前离场的投资者,只能眼睁睁看着错失良机。

这就说明,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买卖决策是“一视同仁”的,不会因为你是做买入还是卖出操作,就网开一面。试图精准把握买卖时机,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想要踏准每一块石头,难度可想而知。认识到这一点,我们就不能片面地认为卖出比买入更重要,因为两者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。


4、投资的平衡之道:买卖兼修,方能行稳致远

“会买的是徒弟,会卖的是师傅”这句话,不应该成为评判买卖决策谁优谁劣的标准,而应看作是对投资系统性的深刻提醒。买入和卖出,是投资过程中紧密相连、缺一不可的两个环节,就像鸟之双翼、车之两轮,任何一方的短板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结果。

买入需要投资者有“慧眼识珠” 的研究能力,深入分析公司基本面、行业发展前景,还要有敢于出手的魄力;卖出则要求投资者具备 “见好就收”的决断力,克服贪婪与恐惧,在合适的时机果断离场。真正的投资高手,不会厚此薄彼,而是构建一套完整的投资体系。买入前,综合评估股票的估值水平、安全边际;卖出时,严格执行事先设定的盈利目标和止损条件,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。

投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,“会买”和 “会卖” 都是投资者成长路上必须修炼的 “必修课”。正如投资大师彼得・林奇所说:“不进行研究的投资,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,必然失败。”我们要摒弃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,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学习、总结,提升买卖决策的综合能力,如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投资市场中,行稳致远,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。




× 需要进行身份验证
用户名:
密 码:
请联系ir@fangyuanam.com获取用户名和密码